北京的根儿在宣武区,宣武区的根儿在上斜街。
上斜街早在唐朝就存在了,到了辽代被称为檀州街,明朝称为西斜街。
这条街以后再具体介绍,今天就介绍下上斜街五十六号院的前世今生。
这个院子门口现在挂着东莞会馆的铭牌,早些年挂着年希尧故居的铭牌。我小时候在周边上学,经常路过这个院子,那时候什么牌子都没有。
院子大门看着很气派,八字墙两边排开,一看就是高门大户,在上斜街算是蝎子拉屎——独一份的排场。
当年有个小学同学住在院子里,有时候 他家玩,发现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,里面就是个大杂院,不过有些老房子看得出来很不一般。
他们家一家三口和奶奶住在这里。有一次听老奶奶说她年轻时候这个院子不这样,房屋那时候看着很气派,和普通居民民宅不一样,还有很大的空场,屋子还有雕花,还有游廊。
不过建国后收归国有,在一九七六年唐山大地震后,这里因为有不少空地,于是陆陆续续迁来很多房子被震坏的居民,再加上本院居民也开始自建建筑,于是就成了面目全非狭窄苦逼的大杂院。
当年这座大院门口的墙壁上镶嵌一块石碑,记载东莞会馆修缮记,上面记载着这样一段话:东莞新馆,世传为年大将军羹尧之故宅……。
现在这块石碑不在院子门口了,而是迁移到五塔寺北京石刻博物馆里了,感兴趣的可以去找找看,就在东边廊子。
由此可见,此宅确确实实是年羹尧故居,不过由于最后年羹尧被四爷问斩,此宅才到了年羹尧兄弟年希尧手里,所以这里被称为年羹尧故居更为恰当。
说到这里说说年羹尧。
说起知名度,清朝文臣最有名恐怕就是和珅纪晓岚刘罗锅,武将肯定是鳌拜年羹尧吴三桂了。再加上四爷,乾隆爷和老佛爷两个常用工具人,这几个人撑起清宫戏半壁江山。
大家熟悉的年羹尧恐怕最多来自唐国强那版的《雍正王朝》里的年羹尧,其实这部剧算不上正史,三分史实七分虚构而已。
不过比起来我小时候看过那部狗血三角恋剧《雍正小蝶年羹尧》来说正经多了。
不过雍正王朝里四爷的一文一武左膀右臂的李卫,年羹尧写的戏剧化了。
李卫本来是士绅之家,祖上在明朝就是锦衣卫。到了清朝,李家虽然没落,但是也是殷实富户,不像电视剧里那样是要饭的。而且李卫从小习武读书,可谓是文武双全,虽然不是科班出身,但是也绝不是手无缚鸡之力的文盲。
至于年羹尧同样编的离谱,在电视剧里年羹尧就是四爷家里的奴才出身。其实呢,年羹尧比李卫还邪乎,正经八百官三代。
年羹尧爷爷年仲隆中过进士,官至和州知府。父亲年遐龄也中了进士,官至工部左侍郎。等于说爷爷是市长,爸爸是副部长。
再说说年羹尧,二十岁中举,二十一岁中进士,妥妥的一家子学霸。
在康熙朝,年羹尧先是进了翰林院成为庶吉士,然后慢慢一路提拔,翰林院检讨,翰林院侍讲院士,到了三十岁成了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。
我嘞个去,三十岁成为副部长,就问你羡慕不羡慕。
所谓官场得意,情场呢?年羹尧也可谓羡煞旁人。
年羹尧中进士后,被当时的纳兰明珠看中了,把自己孙女嫁给了年羹尧,这位孙女就是纳兰性德的女儿,没错就是何事秋风悲画扇的纳兰性德大神,也就是说纳兰性德是年羹尧的老丈人。
而且纳兰明珠还有一位孙女嫁给了爱新觉罗胤禟的儿子,对,就是那位毒蛇老九,爱新觉罗塞思黑。
所以说年羹尧娘家势力不容小觑,而且还和皇子老九拉上了关系。
那么年羹尧和四爷雍正怎么拉上关系的呢?
在年羹尧三十岁时候,被外放到四川当巡抚,相当于四川省省长,等于说有了实权,可以看出来康熙是把年羹尧当成储备班底了。
而同年,四爷被升为雍亲王,年羹尧所在的汉军旗镶白旗被划拨到雍亲王麾下,这样按照清朝规矩年羹尧等于说成了雍正的下属奴才。
但是从年羹尧履历可以看出来,年羹尧是康熙宠臣,而且家世显赫,早年并没有和雍正皇帝有什么瓜葛,所以说电视机里的雍王府里的包衣奴才并不存在。
再后来雍亲王即位,年羹尧自然而然投靠到新皇麾下。而后受命于危难,平定了罗布藏丹增的武装**。而且不像电视说的那样久久不与叛军决战,最后还靠邬思道指点才发现叛军云云。
其实真正历史上年羹尧是以自己为饵,仅仅用半年时间就平定了叛军,受到包括雍正皇帝在内的方方面面夸奖。
不过年羹尧这时候并没有忘记功高震主的前车之鉴,主动要求辞去兵权,雍正皇帝不批准,反而斥责年羹尧说你以为朕是鸟尽弓藏之人吗?而后更加信任器重年羹尧。
这时候年羹尧犯了很多出身高贵,年少得知的人的通病,他膨胀了,飘了。
慢慢的年羹尧开始真的贪婪成性,买官卖爵,还插手朝政,最令雍正皇帝不能容忍的是,年羹尧对十三爷,也就是雍正皇帝最铁的兄弟闲言碎语,如同红楼梦里那句话,年羹尧曾经指着老十三的怡亲王府说道:别看这府邸外表光鲜亮丽,其实里面都是草包。
种种事情加在一起,雍正皇帝终于不能容忍了,在年羹尧四十七岁的时候,赐死了年羹尧。